星期四, 12月 06, 2007

鵝鑾鼻景點介紹

台灣最南端的標誌

台灣光力最強的燈塔,有「東亞之光」的美稱

鵝鑾鼻位於台灣屏東縣恆春鎮,意即位於中央山脈盡處臺地的最南端,隔著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。
「鵝鑾」是台灣原住民排灣族語言裡「帆」的譯音,因為附近的香蕉灣有大石像船帆般的形狀,所以特取此名,再加上該地型就好像是個突出的鼻子,故稱鵝鑾鼻。「鼻」乃是指岬角的意思。
台灣日治時期之文獻上,此地名亦常以片假名書寫為「ガランピ」,或 漢字「鵞鑾鼻」。在1982年成立鵝鑾鼻公園,以 鵝鑾鼻燈塔為主體,規劃出鄰近五十公頃的風景區。

位於台灣最南端,從前為海底礁岩,所以園內珊瑚礁、石灰岩地形遍佈,因受海浪、強風及雨水侵蝕,造成巨礁林立、奇峰、洞穴等奇觀。園內步道縱橫交錯,就好 像是迷宮一樣,好漢石、滄海亭、又一村、迎賓亭等風景點,處處引人入勝。鵝鑾鼻燈塔自高潮面算起,至燈火中心的高度是56.4公尺,白色圓形鐵塔內共分五 層,第一層儲煤油,第二層置格林砲,三層為洋人休憩所,四層則設置榕林砲,第五層則為光源所在。燈塔外圍環築白色圍牆,此外在塔旁恭建 蔣公巨像一座,供遊人瞻仰。巨像前有「臺灣八景」紀念石碑一座,供旅客照相留念。明清以來,外國船隻與本地原住民紛爭不斷,原住民殺害外國人的事件屢有所聞。於是清廷委託英國皇家學會的畢齊禮至鵝鑾鼻興建燈塔。為防原住民侵擾,該塔建 築成砲壘形勢,以塔基作為砲台,圍牆上設有槍眼,牆外四週設壕溝並置槍械自衛,該塔建成後派有武裝士兵守衛,為世界上唯一的武裝燈塔。民國18年 (1929年)鵝鑾鼻燈塔被定為台灣八景之一,名聞全國。二次大戰末期遭盟機炸毀;光復後經海關改建並換裝新式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,每十秒一閃,是目前 台灣地區光力最強之燈塔,有『東亞之光』的美譽。民國71年(1982年),劃為墾丁國家公園的史蹟保存區。